中式建筑:门扣

日志 | 2019年06月09日 | 浏览:1622

  中国古代宅院大门上都嵌有一对金属门扣,造型各异,工艺也是极其讲究的。无论是简单素朴的铸铁铜环,还是繁琐神秘的图腾,皆凝聚着一个王朝的文明,给人以无限的遐思。它历经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更迭,仍旧依附在被岁月浸染的枯木门板上,静谧深邃,宛若伸手便能触碰到苍凉。晃动门扣碰撞出古老的声响,沉闷却震撼,犹如穿越了时空,携着悲情引领后人寻觅那段辉煌、瞻仰古人的智慧。

L君

日志 | 2019年04月20日 | 浏览:1613

  L君,是我十年前认识的一个朋友,我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却很少见面,回忆起上次道别的时间,距今相隔已有三载,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,稍不留神,青春不再,岁月已老。他的生活方式较为随性,不惊不扰,不受世俗的约束,虽然彼此有不同的喜好却也能聊到一处去,那份友情看似淡如流水,却更像是藏于彼此内心深处的一酝老酒,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,定是有求必应的。前段时间,突然看到久违的他在微信给我发了信息,甚是惊喜,寒暄几句,问候了近况,感慨世事变迁,恍如隔世。

  L君尤为喜爱收藏旧物件,并非价值不菲的古玩,多为古朴残损破旧的物件,脱落朱漆的红木窗花、虬枝苍劲的柏树根雕、泛黄的宣纸字画,对此他自有一套独特的见解。若要是谈起旧物件的话题,便打开了他的话匣子,一发不可收拾,滔滔不绝、如数家珍地从物件的产地、分类、材质、特性、年代等角度来一番详尽的解说,皆能道出几分意味深长的见解,其知识面的深度与广度在外行的我看来着实是深不可测的,当然,即便是听得云里雾里,我都会在一旁喏喏应答着点头,生怕扫了他的兴致。除了收藏,亲自动手制作工艺品也是L君的一大爱好,时常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他晒出的劳动成果,单从成套工具的专业性都能看出他的用心投入。

城区的老街

日志 | 2019年03月29日 | 浏览:1521

  桃园西路是城区的一条窄长的老街道,街道被周边耸立的高楼遮蔽,终日难以见到阳光,昏暗阴沉,雨后走在潮湿的老街上更为凉气袭人,夹带着的阴冷气息,不禁令人一阵哆嗦。天边微露的阳光极力地在老街上渲染了一层淡黄的光晕,竟也带来了丝丝暖意。雨水把深灰色的混凝土路面冲刷得一尘不染,露出砂砾的光泽,星星点点,稀薄的阳光透过云端散落下来,路面便映得亮锃锃的。老街边上人行道铺设着草绿色的吸水砖,中间盲行道的黄色尤为凸现,黄绿相间的路面似彩色布带依附在街道两侧,向前弯曲延伸,给沉闷老街增添了些许生气。

草药铺子

日志 | 2019年03月23日 | 浏览:1982

  当地有一所中医院,在几年前因老城区的改造而被拆除,并没有搬迁新的地址,相关的工作人员大概是归并到其他医疗机构,自此当地的中医院便不复存在了。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的商业办公楼,该楼自建成以来招商广告横、幅标语层出不穷,而至今却无人问津,闲置多年,不知何故。

  拆除之前的中医院大楼,虽地处城区中心,却被周边零乱的高低错落的住宅楼遮挡,仅留一条狭窄的巷子从医院大门通往公路。巷道从里往外走,两侧的红砖围墙破旧不堪,深浅杂乱的裂缝似岁月留下的刀痕,粗陋狰狞,墙壁上依稀可见墨绿色苔藓肆意蔓延的痕迹,若不是路口的指示牌,估计没有人会相信巷子尽头竟是一间医院。在巷子靠近公路一端,两旁有数家草药铺子,门前皆一字摆着几个竹筐和编织袋,屋内沿墙放置了一排锈迹斑斑的铁架,四周见缝插针地塞满了干枯的药草,黑压压一片。

面疙瘩

日志 | 2019年03月19日 | 浏览:1502

  早晨醒来时闻到从厨房飘来的一阵久违的香味,我踢开被子翻身下床,趿着拖鞋来到厨房张望,果不其然,母亲煮好了早餐——面疙瘩,这是我最喜欢的面食。食物确实是能够调节人类心情的强力催化剂,平日里时常赖床的我一改往日的懒慢,精神气倍增,手脚麻利地收拾好床铺,拉开窗帘,窗外那一夜沙沙作响的雨也忽然变得曼妙多姿。

  就主食而言,南方人吃米饭,北方人吃面食,这是祖辈人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习惯,究其根源估摸着与南北方气候土壤的差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。众所周知,南方雨水季节长,适合种植水稻,北方则适合种植小麦玉米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日积月累也就形成了南北方迥异的生活习性。北方除了小麦,从电视节目中常看到北方农村的生活场景,院落里堆成小山高的老玉米棒子,颇让人惊讶,就连门前、屋顶也都挂满了玉米棒子,这应该也是北方人的主要食物了。南方也能偶见一些卖玉米窝窝头的店家,来的客人多数是涂个新鲜,长期经营并不是易事,自然也就维持不了多少时日,毕竟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影响作用。

风度书房

日志 | 2019年03月17日 | 浏览:2059

  朋友在微信晒了几张图片,并附带了文字说是陪女儿来看书,我不经意瞥了几眼,被图中呈现的温馨色彩、简朴格调所吸引,貌似在某间书店里拍摄的,别具一番韵味,脑海中却搜寻不到近似的印记,于是在下方留言问询之后,方知这是本市于去年开始创办的全民阅读工程——风度书房。就名称而言,个人还是觉得把“房”字改成“屋”字念得较为顺口。

  记得书屋在装潢期间,每次路过我都会好奇地朝书屋内东瞧瞧、西瞅瞅,起初以为是书店也就并不在意,猜想大致会沿续袭传统模式,不外乎以销售学生的辅导书、工具书、漫画书、文具用品等为主。待书屋正式运营,一种新颖的观念在这个城区上空弥漫开,它竟是一个无偿的开放式书屋,读者凭身份证进入,自由阅读。一直期待与书屋更近距离的接触,却因工作的缘故而无限期延后,有幸第一次走进书屋归功于那天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,没带雨具的后果便是狼狈不堪地四处找避雨的地方,慌乱中不由自主地来到了书屋,迟疑片刻,掏出身份证放置在门前的电子刷卡机上,嘀一声,两扇透亮的玻璃门向左右侧滑动,欣喜不已,在跨进大门那一刻,一种与书屋“邂逅”的莫名情愫在内心荡漾着。我来了,书屋!

<< < 19 20 21 22 23 > >>
关于网站 | About
  •   版权声明:转载本站“日志”分类的文章请注明出处。其他分类内容来自网络,仅作学习用,无商业用途,若损害了您的权益,请告知,本站会及时删除。
  •   本站已关闭评论功能,请邮件联系,感谢支持!邮箱:mydes@qq.com
  • 文章 | Article
    控制面板 | Control
    您好,欢迎到访网站!
      查看权限
    朋友们 | Friends